台灣2015年—可望成為亞太設計中心

10/10/2009

由經濟部指導,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執行的第十三屆國家產品形象獎選拔活動於六月十五日評審完畢,並於十六日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今年的國家產品形象獎選拔乃是依據第三期「全面提昇產品形象計畫」(民國90-94年)的策略應用…

,除繼續強化「創新價值」(Innovalue)的產業優勢,更順應全球化的競爭趨勢,引導台灣從「產品製造中心」提升至「產品創造及服務中心」,以超越產品層次,強調台灣企業所擁有的創新價值能力,積極推動環保及對世界人文關懷,塑造台灣為「人文科技島」(Silicon Island)的正面形象,以為國家整體形象的延伸。

來自丹麥帝山諾的設計大師 Frederick Rickmann 先生,受邀為這個重要選拔活動五個主要評審項目(品牌、行銷、技術研發、設計創新、品質)中的設計創新(Design and Innovation)外籍評審委員。我們非常榮幸地取得Frederick Rickmann 先生中文版授權轉載於英國倫敦 NEW DESIGN雜誌六月號專訪報導,讓身在台灣的讀者們有機會聽到國際級的設計大師對台灣的肯定及建言。

以下為Frederick Rickmann 先生的訪談全文:

我(Frederick Rickmann)清晰的記得,今年我在台灣的第一場記者會是在一個悶熱潮濕的午後,位於台北市的科技大樓,那是一場火藥味濃厚的記者會,問題此起彼落一刻也沒有停止。當坐在會場後頭,看起來長相有點嚴肅的記者問我:請問Frederick Rickmann 先生,您對於台灣設計的未來看法如何?

我給的答案非常明確而且直接:「2015年,台灣可望成為亞太設計中心。」

整個會場中的氣氛瞬時凝結下來,聽到的只有深沈的呼吸聲,似乎意味著我正踩到一條台灣敏感陌生的神經上,台北的媒體朋友們鮮少這麼沉默。這一股問題的焚風跟著記者會緊湊的議程如颱風一般地刮出會場的門,帶進這個記者會的主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

這個有遠見的研究單位,是由能幹的李鍾熙先生所率領,李鍾熙院長投入生物科技等相關產業研究的領域已數十年,並致力帶領工研院成為台灣主要的工業技術研究單位,工研院的成績也成為許多財團法人、研究單位的表率。

而現在工研院正以既有的科學方法與研究開發技術基礎邁向創新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領域,期能成為台灣知識創新的開路先鋒,這個策略強調創新、創意策略,新設計以及以使用者價值為主軸。工研院新進成立的創意中心,主要負責的便是這 一塊新領域,然而所有創意中心的成員們都和他們的前輩們一般地有著勇往直前,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決心。

身為一個歐洲設計師,在工研院的巧思安排下,這場記者會只是一連串為台灣產業量身訂製的「創新思考」研討會的開始,我很榮幸地被邀請為這場演講的主講人。「台灣具有什麼樣的潛力,可以在未來的十年成為亞太地區的設計中心呢?」 針對我的看法,媒體記者們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當然一個全球化的設計中心不可能就這樣憑空產生,尤其是不可能光靠一些政治因素或一廂情願的想法就會發生,即便是台灣目前存在著幾家非常有天份、有創意的設計工作室,也不足以讓台灣成為一個設計中心。

想成為一個全球化的設計中心,必須要有一個包含各種豐富因素的基礎,像是人文、社會、經濟、及政治等因素;而這些因素其實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蘊釀才能開花結果。上述這些因素正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適得其所地孕育著,其它亞太地區的城市像是上海、香港、新加坡、吉隆坡、名古屋或漢城都沒辦法像台灣一樣,能夠這麼幸運地被這麼多不同面向的因素影響著而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活力。

目前的台灣,具有五個啟動 「設計引擎」 的動能。

第一、多樣的島國風情

在多數的西方人眼裡,台灣是個民主、隸屬於中國的一個半獨立省份,是一塊有點 「身份上混沌未明」的土地。

但它絕佳的地理位置和過去數百年來的歷史,給了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素養,遠遠超過今日的政治家們所說的程度。就像任何一個美麗且具有特色的肥沃島嶼,台灣這個島嶼數百年來吸引了不少外來民族的青睞,然而這樣的情形也造就了今日台灣豐富的人文特色。台灣融合了多種的漢人民族色彩,本土的原住民,早期受歐洲和日本的殖民地統治影響,以及近期的華人新世代都造就了今日台灣本身的獨特文化。

在近幾年的完工的捷運系統裡,就用了三種語言(國語、閩南語、客家語)的廣播,以滿足各個不同的族群。在為數眾多的台北餐廳裡,你可以找到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美食,即便是台北的日本餐廳裡賣的日本料理,也都比在日本吃到的道地日本料理更美味。

這些豐富的創造力在在都說明了台灣本身的環境已經具備了從事設計工作所需要的獨創性。台灣這種來自多元的文化組合,給倫敦、紐約還有米蘭等設計大師們許多的設計靈感並為他們的設計添加了許多迷人神祕的色彩。我敢說,台灣很明顯地具備有夠好的設計氣氛。這些創新發明的實驗精神,可以在台灣的街道、社區環境裡找到蛛絲馬跡,我們同時也可以在一件設計作品裡面看到台灣人勇於創新發明的實驗精神。這股設計風潮的競爭,正在逐漸高漲,感覺就像是狂風正要吹起一樣。

第二、設計教育與設計推廣

每次我在台灣遇到和我相同世代的設計師們,我總是會問他們是從哪個學校畢業的,通常我得到的答案都是:大同。

在當時,台灣並沒有太多大型的企業,而大同公司是少數的幾家。就像一些其他的亞洲公司一樣,大同建立了專業化的大專院校,供應它自己本身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大同公司最有遠見的一次行動,是在70年代初期就設立一個專攻工業設計的系別。從那時候開始,許多有天份的大同工學院(現改制為大同大學)畢業生,在政府決定挑起經營工業設計這領域的責任時,這些畢業生後來都成為許多設計學校的教師或系主任。像是台北實踐大學、台南成功大學,都是由大同工學院出身的專業人士所領導的。

現在台灣有許多大學提供了多元的高等設計課程,雖然台灣用的是有點偏向歐洲設計教育的教材和課程,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台灣已有許多設計學校甚至設有博士學位的課程。也因為如此,台灣投入在設計研究的教育資源遠遠超過同樣位於亞太地區的日本以及韓國。同時,我們也發現在台灣有一間每天二十四小時都不打烊的書店。

台灣的設計教育裡,最弱的一環就是太仰賴從西方歐洲國家的設計教材和文化。現在台灣整個工業設計的基礎和理論都還倚重在十九世紀中的歐洲國家,像是義大利、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英國或是歐陸國家。這或許不是一件壞事,但畢竟都是仰賴西方哲學理論。直到最近,在西元兩千年,一些新世代的設計師們才慢慢地將中國古老的哲學文化精神加注到他們的作品裡頭,這是很讓人欣慰的一件事。

在擴張整個設計教育制度之前,工業設計必須要推廣至產業界。對照於許多的西方國家的設計中心,台灣早期的設計推廣中心是由經濟部扶持,設立於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的組織當中,成立的時機也正是歐美國家成立設計中心的前後幾年;貿協的設計中心已於近年來獨立成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Taiwan Design Center; TDC)仍然是由經濟部大力支持當中。

再與亞太地區的香港、新加坡甚至是中國對照比較,台灣投入設計的時間是遠遠早於其他的亞太鄰國。

在1995年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設計推廣中心曾經舉行了一場成功的國際設計大會工業設計年會(ICSID World Congress),2015年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還可以再舉行一次相同的國際盛事。

第三、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

受到早期日本殖民地統治的影響,台灣的製造業在二十世紀中後期蓬勃發展,當時的台灣缺少像日本或南韓那種大型的企業集團,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中小型的企業。在政府提供的資金援助與技術輔導下,這些中小企業在民生消費電子電器產品的領域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像是筆記型電腦、電腦螢幕製造、摩托車、腳踏車以及鞋子。

這些公司多數都是OEM或ODM的製造廠商,專門負責製造零件供給全球知名的品牌去組裝他們的產品。然而就像其他國家大多數的製造廠商所面臨到的威脅一樣,這些公司發現因為中國大陸興起成為全球的代工廠,而使得他們原有的市場被中國低廉的人力給摧毀。

為了抵抗中國大陸的威脅,大多數公司把生產製造的部門遷移到人工比較便宜的中國,但是研發部門仍舊留在台灣。有些公司則直接向上提升,改生產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後者的變革意味著企業對於創新的設計與策略思考將會投資更多、更快。

當目前台灣的產業界在投資時不斷地重新評估其在全球各地的消費產品、如何因應不同文化與國家的生活型態、如何創造具有附加價值的產品、服務以及策略性產品線規劃的同時,整個設計界對於台灣產業的變遷投以相同的熱烈回應。

如果說台北有上萬輛的計程車,同樣的,台灣就有幾乎相同數量的大大小小設計公司。競爭很激烈,但是素質參差不齊。外國來的設計顧問或設計公司幾乎都無法長期生存,但綜觀來說,專業的設計已經準備好要在台灣的產、官、學界大展身手,並且將以往低成本、低附加價值的製造業留在海峽彼岸。

和日韓兩國的大型企業比起來,台灣許多正在縮減公司規模的經理人應該學到,必須要能加快公司成長的腳步,靈活而且創新的企業組織是利用更好的設計來創造公司的另一個新的成長曲線,而好的設計,是最最基本的要件。如此一來台灣的產業將可以更快速地成長,並學習到好的設計是必須從根本做起的。

自有品牌的公司,像是宏碁、BenQ、華碩、合勤或是捷安特,都因為持續使用具有世界級水準的設計而得到了全球市場的廣大認同。我們用心觀察台灣的現況,許多其他的企業與設計師們現在也正朝向類似的策略前進。

距離台北九十分鐘車程、搭高鐵只要二十分鐘的新竹科學園區,將無法靠它的高科技產品生存太久,但是如果可以把這些高科技產品和設計結合在一起,一定可以為台灣的產業創造出另一個高峰。

任何一個有抱負和理想的設計團隊或者國家,如果想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設計中心,那麼就應該將其基礎根植於一個媒介當中,而這個媒介是要可以將它的創造力傳播給更廣大的群眾。這樣的情況很快就會發生在目前的台灣。台灣的產業現在擁有願景、資產和鼓勵,若是尚未開始使用設計的台灣的產業則必須要開始使用更好的設計。台灣現在的設計師都很有膽識和野心,可以協助產業把這些要素(願景、資產、鼓勵和更好的設計)巧妙地結合起來。

第四、知識社會裡的金字塔

當然西元2015年還沒有到來,在成為亞太地區的設計中心之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路上仍舊有很多的障礙。在陳水扁總統的領導下,政府團隊已經提出一個計劃,就是要在西元2008年之前,把台灣從一個工業社會提升到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這個專案計畫有大部分都已經在執行當中,而且社會環境的改變也讓這個專案快速成名。

儘管如此,台灣各大產業需要做決策的時機多半是在生產與製造,台灣在作庫存管理和掌控原料生產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在這個決策的金字塔裡,確認、確認再確認,從其中一位中堅幹部到下一個流程的中堅幹部,嚴格的品質控制,無與倫比。然而,走到知識經濟的時代,需要這些專業經理人或者是中堅幹部們來掌管概念、創新以及創意的品質時,簡直是一場浩劫,許多經理人面對這些問題時幾乎是束手無策。

目前台灣各產業裡的設計單位經常被過去金字塔型的層層管理階級限制得寸步難行,舉步維艱。如果一些新的設計或想法無法提出有力的證據來預測新產品在市場上可展現的效果,通常都會無疾而終。那些不時想要成為市場上的領導品牌的公司,通常都會被他們自己所謂在尋找創新設計的過程裡給拖慢腳步,甚至有時候就像是一個有決策障礙的弱勢者一般。如果台灣想要改變層層決策的管理情況,需要從文化、人文思考等方向著手進行變革。

想要讓「設計」慢慢地融入企業體系可能會花上五年的時間,然而當更好的視覺圖像溝通(即泛稱的平面設計)、更好的品牌意象,以及更有創意的產品開發變成企業中每一個人認同的普通常識,產業漸漸地就具備有創意和效率去管控其產業所有的知識能力。接著我們就可以預期「設計」帶動台灣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接下來的十年裏,清晰可見的台灣不只會成為全球化的設計中心,更會成為一個文化與設計兼容並蓄的全球貿易中心。

第五、民主

最後一項,也是我個人認為台灣有很大的機會成為亞太設計中心的理由就是「民主」。目前來說,台灣是唯一的一個華人自由民主的社會。並不只是因為在台灣的總統是直接民選,我要強調的是,過去的一個世紀,台灣是真正擁有執政黨及反對黨許多不同政黨自由發展的華人社會,並且透過投票過濾掉他們不喜歡的總統人選。民主制度的建立是國家和人民生存的依據。

在台灣進行兩次總統大選的期間,我有幸來到這裡演講,並親身體會這栩栩如生的民主過程。或許台灣的讀者會覺得在設計的主題中,談到有關於政治的議題是很奇怪的,但是台灣的媒體新聞都非常地開放並且政府也尊重言論表達的自由,不管是藉由文字的書寫或是設計的創作都應該要被尊重,因為這是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所以,我很大膽的提出我的看法。

設計的核心是尊重人的價值。而這個事實經常得到強而有力的證明,我們經常看到一個不良的設計或是很醜的產品在自由民主國家裡大剌剌地放在商店裡生產、販賣,完全沒有問題; 但真正非常好的設計產品卻幾乎很少能在一個非民主社會的環境裡被發揚光大。

預測未來是很魯莽的舉動,就像現在的我為亞太地區未來發展的趨勢作預測也是頗愚蠢,但是,所有的指標就在那裡,台灣和亞太地區的其他幾個鄰近城市比較起來,絕對有十足的條件和潛力,可以在未來的十年內成為全球的設計中心。

(本文由DESIGN NORD同意刊出)

相關文章

B2B 精準行銷:「Oracle 美商甲骨文」研討會如何在疫情 100% 招生達標?

B2B 精準行銷:「Oracle 美商甲骨文」研討會如何在疫情 100% 招生達標?

研討會是 B2B 企業行銷、尋找潛在客戶的主要管道之一。疫情爆發以來,包含全球科技大廠 Oracle 美商甲骨文,全球企業的線上研討會舉辦總數成長了 330% ,面臨平台轉換,研討會行銷策略也跟著改變。盤點研討會的阻礙:無法掌控出席率、找不到對的出席者、線上互動率低,如何優化…